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会员之家 > 党建平台 > 正文浏览 正文详情

转发中共盐城市委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“两在两同”建新功行动的实施意见

日期:2021/8/12 10:37:19 来源:民办教育协会 浏览:48

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

      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,号召全党“牢记初心使命,坚定理想信念,践行党的宗旨,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风雨同舟、同甘共苦,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,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”。为响应党中央号召,贯彻省委关于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“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风雨同舟、同甘共苦,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建新功”行动(以下简称“两在两同”建新功行动)的部署要求,现就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“两在两同”建新功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。

        一、目的意义

习近平总书记在“七一”重要讲话中发出的伟大号召,是对全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战略动员令,是我们党坚持“一切为了群众、一切依靠群众”根本立场的政治宣言书,是激励全体党员与时代一同奔跑、与人民一道奋斗的行动冲锋号。同人民“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”,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为民初心、为民宗旨的真谛内涵,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、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;“风雨同舟、同甘共苦”,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战无不胜、攻无不克的制胜密码,充分展示了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、同呼吸、共命运的政治立场。在全市开展“两在两同”建新功行动,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自觉做伟大号召的迅速行动者、忠实执行者、模范践行者,在与全市人民齐奋斗、共奋进中建功新时代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开展“两在两同”建新功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七一”重要讲话精神、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和省委部署的有力举措,作为践行党的根本宗旨、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,更好肩负“争当表率、争做示范、走在前列”重大使命,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引领带动全市上下立足本职、勤奋工作、担当奉献,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融入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,大力实施“三市”战略,坚定走好“两海两绿”路径,奋力谱写建设“四新盐城”新篇章。

        二、主要内容

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要求,结合盐城实际,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,扎实开展“两在两同”建新功行动,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建新功、服务群众提质效。

     (一)明确“四大任务”

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的丰富内涵,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使命,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、民生优先的行动指向,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、把职责扛在肩上,努力做到需求大征集、问题大摸排、民生大改善、工作大进位。需求大征集,就是要强化群众观念,经常性深入基层、走进群众,坚持“身入”和“心入”相统一,真诚交流、耐心倾听,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政于民。特别要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和自身岗位职责,有针对性地听取群众呼声和诉求,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思考有效解决办法,真正做到件件有答复、事事有回应。问题大摸排,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,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聚焦安全生产等风险隐患,分类梳理、找准症结,形成问题清单、任务清单、责任清单,一项一项抓好整改,坚决改彻底、改到位。民生大改善,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,树牢宗旨意识、厚植民生情怀,在抓好重大民生工程、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重点项目的基础上,再集中精力兴办一批切合群众需求的民生实事,真正将好事办好、实事办实。工作大进位,就是要坚持担当作为、强化履职复命,对照省委对盐城发展的定位要求,进一步树立拼抢意识、争先意识,干好每一天、抓好每件事,造浓“比发展拼干劲、比办法拼能力、比服务拼担当”的浓厚氛围,推动盐城各项工作在全省进位次、当先进。

     (二)落实“五项要求”

响应伟大号召,首先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“关键少数”的关键作用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突出“深扎根、大排查、抓落实、解难题”,细化落实“五个一”的具体要求,做“两在两同”建新功的表率。

       1、建立一批基层联系点。建立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,市委常委带头,市县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需要,每人带头联系1个村(社区)、1个企业,市级机关部门班子成员主要联系本部门本系统的基层单位,或结合工作职能、结对挂钩情况,联系1个村(社区、企业等)。结合统一活动日、“四不两直”调研等载体,定期深入联系点,宣传党的创新理论、解读利民惠民政策,与联系点党组织班子成员谈心谈话、沟通情况、理清思路,持续深入排查民生领域突出问题,扎实抓好重点行业、重点领域、重点企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,指导联系点各项工作落地落实。每个联系点联系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,可以长期联系。

       2、结对一批党员群众。每名领导干部依托联系点、挂钩单位等,有重点地结对联系一批党员群众。扎实开展“三走访三问清”活动,跨进群众门槛、走进群众心坎,精准掌握党员群众的现实需要。